我的爷爷

 
 
             
        据阜南县档案馆个人原始档案记载,我的爷爷马开昌,字旭初,出生于1916年6月,阜南东南部湾区老观巷王庄(今濛洼老观乡王岗村)人,1948年6月参加革命后,任刚刚成立的曹集区文干。解放后历任曹集乡乡长、王化乡乡长、县供销社干部、方集区供销社主任等职。“文革”时期遭受残酷迫害,于1968年10月23日含冤去世 ,享年53岁。1978年11月30日,阜南县委组织部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记得当时县里来了一批人,赶到庄台南边爷爷的坟地里宣读有关平反文件。我是长门长孙,那年正读初二,算是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了,就让我代表家属发言。发言稿是语文老师魏清良替我写的,印象中只有几百字,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想想真有点遗憾。
            
        郭圩孜,当地人称郭老寨,是位于曹集和老观之间的一个土庄台,离我老家王岗村三里地左右。它原是一个郭姓地主的大宅院,南依淮堤,四面环水,围墙高筑,两道寨门,易守难攻。1948年12月底,郭姓地主地主被赶跑后,曹集区驻地搬迁到郭圩孜办公,正是看中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据阜南县有关文史资料记载, 1949年元月17日(农历1948年腊月初六),区委书记孙布带领财粮区员曹维高、民政区员刘成璧到县里参加会议,区文干马旭初和曹集乡副乡长王殿让两位同志,被派往曹集附近组织筹备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物资,其余的工作人员当天都夜宿在郭圩孜。
        混进革命队伍里的内奸叛徒郭华凤、程洪坤等人,事先与土匪头子卢祥云、张益九密谋策划,制定联络暗号,计划于深夜24时突袭我区政府驻地。夜里23时左右,匪众300多人悄悄集结在郭圩孜周围,郭华凤、程洪坤值第三班岗,他们按照约定时间,以手电筒和划火柴为暗号,偷偷打开郭圩孜寨门,众匪徒蜂拥而至,向正在熟睡的驻地人员大开杀戒,共打死区乡干部和中队官兵23人,打伤5人,区长陈刚、副区长石瑛、委员金亚民等16人被俘。我机枪手谭幼成被惊醒后抓起机枪拼命抵抗,内奸分子郭华凤对头一枪,当即牺牲。乡长代荫山、区中队班长杨玉美等三人,因伤势过重行走不便,被郭华凤、程洪坤分别打死在老观并沉尸淮河。
        郭圩孜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区委书记孙布和上述其他外出干部,立即奉命返回曹集,追剿叛徒和土匪,处理善后事宜,营救被俘人员。牺牲的同志家是当地的,由亲属抬回家安葬,家在外地的其余9人葬于曹集张郢子村(后来墓地迁到如今的曹集烈士陵园里)。
           
         “郭圩孜惨案”的发生,给成立不久的地方新生政权带来重大损失,是阜南现代革命史上永远值得汲取的惨痛教训。当时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是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丰富斗争经验的南下干部。区武装组织区中队的官兵多数来自华东野战军,可谓历经百战,有勇有谋。同时,又占据郭圩孜这样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按说敌人是不易攻打进来的。之所以发生这次惨案,一是在于区主要领导轻敌思想严重,丧失革命警惕性,认为新中国即将建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地方反革命势力只是一些土匪流寇,形成不了大气候。二是曹集属于新区,革命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没有很好地发动起来。三是对地方上混进革命队伍里的郭华凤等人,没有进行严格审查,被他们积极工作、善于伪装的表象迷惑了眼睛。
 
        惨案发生的当天夜里,枪炮声响彻淮河两岸,附近村庄的人都能听见。我小时候听奶奶说,枪炮声停息后,她和族人拿着扁担、麻绳和苇薄,连夜赶到现场准备给我爷爷收尸。他们进了寨门趟着血水往里走,看见尸体就朝脸上看看,始终没有找到我的爷爷。后来才知道,那天夜里爷爷没在区部宿营。
        “文革”期间,造反派拿“郭圩孜惨案”说事,诬陷我爷爷是叛徒,最后惨遭迫害致死。
         当时我才几岁,对我爷爷是没有什么印象的。
                                                                                            马运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