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利辛李仲舒:永葆初心 军人底色

 
       “翻过摩天岭时,指导员向后传话现在零下38度,那冻死的站姿,我啥时候也不能忘!” 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仲舒说。
        提到李仲舒,人们都熟悉。见诸报端并为大家所熟知的多是他艺术家的一面,而作为英雄的一面他极少提及,几十年来隐藏功与名。
        2020年6月,国家开展抗美援朝军人信息登记,李仲舒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不要采访我,不要报道我,我能活下来就知足了,面对死去的战友,我没有什么要求,不要报道我。”采访中李仲舒连连说道。
        “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特别是那次夏季反击战役,我们运输炮弹班过高梁涧时,敌机袭来,我们整个班就剩下我,我是幸存者,比起他们,我做的事情真是微不足道。” 他总是这么说。
        李仲舒,中共党员,1934年12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光勋是阜阳四临中学教师。在父亲的谆谆教导和启蒙下,李仲舒从小聪明活泼,爱憎分明。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从小就目睹了动乱中百姓的困苦生活,他暗自下定决心,参加革命,让人们过上安稳好生活。
        1951年10月,入伍刚满两年的李仲舒受命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因在战役中表现突出,荣获“和平纪念章”、个人三等功1次,后又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参军入伍   保一方平安
       1948年的阜阳地区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当年8月,毕业于阜阳联合中学的李仲舒便参加了革命;1949年5月,时年15岁的李仲舒在阜阳联合中学梁教导主任的动员下,主动报名参军,被分到阜阳军分区教导大队。在接受训练三个月后,李仲舒分配到太和县大队二连担任宣传员。
        当时,李仲舒所在的部队的任务主要是剿匪,动员群众同土匪作斗争。虽然已经获得解放,但敌对势力依旧非常猖獗,斗争异常复杂。李仲舒随县大队白天发动群众,教群众唱革命歌曲,出黑板报、墙报,宣传剿匪;夜间到各区乡剿匪。
        1950年初,接到上级的通知,太和、阜阳交界地带土匪暴动,年轻的李仲舒随县大队包围抓捕,英勇机智将土匪抓捕,受到表扬。闲暇时间,李仲舒不是教战士学拼音、识字,就是帮助战士写家信、报平安,深受战士喜爱。
        回忆那时,李仲舒说:“虽然是县大队,但训练既严格又艰苦,爬滚是常事,并没有感到苦,而常常跑在前、干在前,每一次紧急集合出动都先到。”就是在这种土匪活动出没无常的艰难环境里锻炼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保家卫国   奔赴硝烟战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声令下,奔赴疆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作战。 1951年7月,李仲舒所在的三野70师接到赴朝鲜参战命令。部队行进过程中,途经阜阳四临中学自己家门口时,邻居看到行军队伍中的李仲舒后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连夜追到九里沟,但部队已经开拔,母子最终还是未能相见。可谁知这一别,竟是三年……
       李仲舒跟随部队从吉安过鸭绿江到朝鲜,被编入监护工兵连。千里急行军,每天步行山路100多里,步行31天,从鸭绿江到达朝鲜元山港接防,与朝鲜军人民军共同战斗。
        在朝鲜的四年中,每一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整天修理工事,没有给家人写一封信。在他赴朝作战期间,父亲染病去世,母亲日里盼,夜里想,整天以泪洗面;心机若焚的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亲自给陈毅司令写信,查问他的下落。部队查到了他还在,命令他连夜给家中写出平安家信。
        在抗美援朝胜利后1954年8月,李仲舒坐国际专列由朝鲜宿川到吉安回国;再从蚌埠坐汽车到阜阳,街道干部、左右邻居出来欢迎,阔别家乡三年的他一见到母亲,双膝跪下,母子二人抱头痛哭。因为立功,部队批准回家探亲1个月,李仲舒只在家休息20天,回到朝鲜部队。
        在朝鲜战场上,每一天都有惊心动魄的事,令李仲舒最难忘的是摩天岭守备战、过高梁涧、夏季上甘岭反击战。说起当年的事情,李仲舒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攀登陡峰   经历惊心动魄 
       1952年12月,此时的朝鲜正值全年最寒冷的时节,天下着大雪,部队接到命令,连夜翻过摩天岭,向38线靠进。
        摩天岭,系摩天岭群系,地势极为险要,山势崎岖,从山脚到山顶有四十里,人车极为难行。这绵绵不绝的山路成为了美军的噩梦,造成了美军入朝以来最大的惨败,处境危殆。
        “接到命令后的当天下午3点,部队开始爬山,山上温度零下42度,不准停留”。李仲舒清晰记得,“大车连指导员,高高的个子,正向下传达着‘现在零下38度’,手扶着运粮大车,立即僵硬不动的站姿……”说着说着,李仲舒哽咽了,眼睛泛着泪花。“天亮后我们部队终于到达了山顶,翻过了摩天岭,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攀爬,大家又饿又冻,造成大量士兵死亡。”
       “翻过山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脚底板冻一个坚硬的鸡蛋大的血泡,脚下全是血,战友立即把我送到驻地包扎。医生说幸亏送来及时,晚来一点就得截肢。之后我被送到后方收容站休息,在卫生员细心照顾下,一周后,我又奔赴前线,赶上38线部队。不过至今脚心处还有明显疤痕。”李仲舒回忆道。
                                                                                                                                            
                                                                                                                      修建坑道    构筑生命防线
        坑道工事在防御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坑道内备有战斗、生活等设施,退可守、进可攻,便于保存兵力,杀伤、消耗、钳制敌人。为对付美军强大的炮火,志愿军司令部要求连以上阵地都要构筑坑道,隧道式,厚度要达5米以上。而李仲舒所在的监护工兵连的主要任务是为前沿部队打坑道。
       为了使坑道施工少走路,李仲舒和战友们可是下了不少苦功夫,想了很多办法。先用大锤猛击有缝的地方,震松后用镐撬,创造出日挖青石坑道1.5米的好成绩。他还从实战出发,让坑道拐弯,挖成蛇形坑道,从而更利于有效地保存自己。依托坑道,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0磅重的大锤,一开始我是真打不动,后来慢慢能抡起来打20下,最后能坚持抡起来打120下,手经常磨成血泡,咬着牙,毫不顾忌,只知道拼命。”李仲舒说。
        “看到前沿战士那样打击敌人,再苦也不嫌累;后来两手都是老茧,看到前方抬回得来受伤战友,累的不能干了也干,饿了,就吃压缩饼干,渴了喝水、吃雪,咬着牙干、卖力干。”李仲舒一边说,一边用纸巾擦着双眼。如此恶劣的环境,李仲舒仍然没有放松教战士学习文化,一些原本大字不识的战士,学会了识字写信。
                                                                                                                        英勇作战   光荣立功入党
        当问及有没有受伤,李仲舒眼泪汪汪,哽咽说:“不说了,不说了,不能提及他们,想起他们心里难受……”好长一会才平静下来:“那一幕不能提,头上敌人飞机炸弹,地上敌人地面炮弹,真是如雨一般……
       “我们一个排送炮弹过高梁涧时,突然敌机袭来,全排人只剩下2人。弹片炸伤右大腿,全身是血,昏迷过去,担架队发现我一息尚存,送到野战医院进行抢救,至今右大腿处的大大伤疤痕还清晰可见,阴天时候发痒。”
        “伤亡太大了,太惨了!当时我们没有制空权呀!比比烈士们,党給我的荣誉和享受,满足了。也没有什么好讲的,我是幸存者,我们一个连回国只有55人。” 说到身边牺牲的战友,他的声音显得有些悲痛,“为了保家卫国,每一个战士都冲锋在前,都将生死置之度外。”李仲舒身体没有康复好,不顾劝阻,又上了前线修工事。
        李仲舒清晰记得,1953年7月,夏季反击战—上甘岭战役,最艰难、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终日激战,伤亡惨重。前方缺少炮弹,当时担任宣传员的他,也积极参加运输炮弹。炮弹存放后方坑道内,距离前沿8里多路,全是山路,倾斜度达45度。每天运送8次,一次一人一发,重24公斤,返回来抬伤兵。行走中饿了吃压缩饼干,喝山水。一次爬山,脚下一滑,滚下来,忍着疼痛,包扎好,继续输送。
       “面对一个个战友不停倒下,前线那么急需炮弹!轻伤怎下火线?”李仲舒语气坚定地说,“战斗10多天,战士们忘我的精神,保证了前线炮阵地的需要,消灭了敌人。“夏季反击战的胜利改变了朝鲜战局,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在朝鲜战争中,李仲舒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立足本职  深耕宣传阵地
         1955年10月,李仲舒随部队回国,驻军北京牛栏山,属卫戍部队,任务是保卫首都,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1956年至1964年,所属部队每年都接受毛主席及外国领导人检阅。
         在部队中,他负责通讯报道,因表现突出,后调入70师炮兵350团政治处宣传干事。
        为了让报道更鲜活,更能反映一线实际,他经常深入连队采访报道,每年都有100多篇通讯刊登在《解放军报》《河北日报》《战友报》等报刊上,年年受到解放军报社嘉奖,他本人也被评为“五好干部”。特别是重点报道抗美援朝“神炮班”的事迹,号召全军学习,影响极大。为了全面报道士兵生活、学习情况,李仲舒往往白天采访,夜间写稿子,经常是写着写着就累得睡着了,灵感来的时候又爬起来继续创作,天亮就寄出。他不断学习,研究,至今还保留学习好习惯,每年至少自费订阅4种报刊,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节目。他说,吃不愁,住不愁,不能落后于时代,要记住使命,思想不能变。   
                                                                                                                                            服务地方  保持军人底色
        1964年12月,李仲舒从部队转业,告别军营,带着一个皮箱,服从组织安排到家乡最偏远原阜阳县马店区供销社工作。1965年11月,调至利辛县社业务股任股长;1966年后,先后担任县委办公室任办事员、县委政策研究办公室任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无论在供销社工作,还是在县委办工作,几乎每天都没有按时回家吃饭,加班是经常的事。他锁住荣誉,尘封战功,无论哪个岗位,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默默奉献。他不要、不比、不攀,守住“神仙”不烧香,不图名利,保持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像战场上一样不躲避,心中无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积极克服;为利辛经济发展和百姓过上好日子献计献策,深受历任领导和群众好评。                                                                                                                                                     发挥余热  继续绽放光辉
       1995年1月,年满60周岁的李仲舒开始了离休生活。他经常说“退休了可不能闲着,人离休了,思想不离休。”他坚持学习,书橱、书桌上,摆着成堆的书法书籍,三十多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家具、过老生活,一直住在老县委院中80平米的老房中。老伴去世后,2016年搬进自己省吃俭用的工资购买的一套94平米的房子。
         生活朴实、和善的李仲舒,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利辛县书协主席。1987年在阜阳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仲舒书法展,安徽省书协等单位于1990年在合肥安徽画廊举办了李仲舒书法展,《安徽日报》、安徽电台、安徽电视台、《安徽工人报》《阜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均作了专访报道和评价。
         每年春节,李仲舒都会组织书法爱好者走上街头、下乡免费为群众写春联,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每一个家庭,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也为群众送上美好的祝愿,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浓浓的节日气息。李仲舒牢记党的宗旨,倾注无数心血和汗水,通过书法表达对党的忠诚及对人民的热爱,心怀家乡无私捐赠,一件件作品泛着革命的光辉,凝聚着一代老兵的心血与汗水。
        他常对儿女说:“我是战争幸存者,比起无名烈士,他们十八九岁就牺牲了,一点没有得到享受,党给我这么大的荣誉、待遇,满足了。你们也要永远记住党的恩情,为国家着想。”“我们的连指导员,战斗中受重伤疼痛难忍,继续布置战斗任务,他牺牲后才追授二等功,我这个三等功,全团就我一个,多数牺牲的战士也没有呀。
                                                                                                                                                            
         ”任何荣誉的取得,绝非轻而易举。2020年6月,国家开展抗美援朝军人信息登记,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我是一名党员,是组织培养了我,现在又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很知足。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大都刚满18岁,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朝鲜战场上,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李仲舒说。
                                                                                                                                                                 后记
        回顾峥嵘岁月,一桩桩铁血事迹,诠释着李仲舒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战场上,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和平岁月里,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如今已88岁的他,始终铭记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自觉提前缴纳党费,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他一个人独立生活,2012年,患脑血栓,为了不影响子女工作,他顽强独立起来,不给子女添麻烦。视勋章为珍宝,从没有舍得拿出来看。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那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很幸运,想想他们,怎能追求物质上享受?从转业的那天起,“封存”战功记忆,对子女也只字不提。他的“军功章”藏而不漏,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淡泊名利是坚守信念、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动力源泉。
                                                                                                                                                            
       李仲舒虽年岁已高,但军魂犹在,他说,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会义无反顾的扛枪上前线。平凡的话语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一心为革命,不怕牺牲,一心为国家的好战士情怀。李仲舒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当干部,他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只争朝夕、顽强战斗、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诠释了对人民、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李仲舒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做到了本色依旧。(张华春   温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